
Live Nation壟斷案最新進展:法官駁回部分撤銷請求,案件繼續審理
美國聯邦法院針對Live Nation壟斷案的部分指控做出最新裁決。美國地方法院法官 Arun Subramanian 駁回了 Live Nation 要求撤銷部分指控的請求,允許司法部及多州政府繼續追究其涉嫌壟斷行為的法律責任。
案件背景與核心爭議
此案指控 Live Nation 透過「捆綁銷售」策略,強迫藝人若要使用其擁有的露天劇場,必須同時選用其為主辦商及票務系統,涉嫌違反反壟斷法。Live Nation 辯稱此行為並未直接傷害消費者,而是影響場館、主辦商及藝人利益,因此不應成立。但法官認為,排除性行為可能導致消費者支付更高票價,構成可識別的損害。
法官指出:「Live Nation 的排除性行為旨在維持其對主要票務服務的壟斷地位,消費者因使用這些服務而被超額收費。若原告能證明其被迫支付更高票價,即構成法律上的損害。」
捆綁銷售指控的法律分析
司法部指控 Live Nation 要求藝人若要使用其露天劇場,必須同時選擇其為主辦商。雖然 Live Nation 辯稱並非所有演出都由其主辦,但法官認為,若證據顯示藝人被迫接受此條件以獲得場地使用權,則可能構成非法捆綁銷售。
法官進一步解釋:「若證據顯示主辦商代表特定藝人預訂場館,而藝人是決定演出地點的主導力量,且藝人因使用 Live Nation 場館而被迫選擇其為主辦商,此行為可能構成捆綁銷售。」
未來影響
此案的裁決標誌著司法部及多州政府在打擊壟斷行為上的重要進展,也可能影響現場娛樂產業未來的競爭格局。若 Live Nation 的壟斷行為成立,不僅可能面臨巨額罰款,其市場主導地位亦將受到挑戰。
美國司法部聯合30個州政府於2024年5月23日在紐約南區聯邦法院提起反壟斷訴訟,指控全球最大現場演出主辦商理想國演藝(Live Nation)及其子公司 Ticketmaster,以非法手段壟斷美國現場音樂表演產業,損害消費者、藝人及場館權益。
核心指控與市場影響
司法部指控Live Nation透過獨家合約、併購競爭對手、封殺新進業者等策略,違反《謝爾曼反壟斷法》第二款,長期壟斷票務市場。其業務涵蓋演唱會主辦、場館經營、票務銷售及廣告贊助,年營收逾220億美元。
- 票務市占率:Ticketmaster掌握全美80%以上的票務銷售額,尤其在前100大場館中,Live Nation控有超過60%的場地。
- 消費者損害:樂迷需支付高額服務費,例如泰勒絲演唱會門票加上手續費後,三張票價達2400美元。
司法部訴求與企業回應
司法部長Merrick B. Garland強調,Live Nation的壟斷行為導致「消費者付出更高成本、藝人演出機會減少、競爭對手被排擠」,並要求分拆Ticketmaster以重建市場競爭。
Live Nation則反駁「未獨占票務與宣傳業務」,並指出票價由藝人或場館決定,將「據理力爭」。
美國司法部聯合30個州政府於2024年5月23日對理想國演藝(Live Nation)及旗下 Ticketmaster 提起反壟斷訴訟,指控其透過垂直整合壟斷(演唱會主辦、場館控制、票務銷售三合一)壓縮產業生態,此案被視為繼1982年AT&T分拆案後,美國最重大的反壟斷行動。
壟斷手法與產業傷害
根據訴訟文件,Live Nation的商業模式已形成「音樂產業軍火商」結構:
- 場館綁約:全美前 100 大場館中,60% 與其簽訂獨家票務協議,新進業者難以取得優質演出時段。
- 藝人脅迫條款:要求使用 Ticketmaster 的藝人才能進入 Live Nation 場館,變相擠壓獨立主辦商生存空間。
- 數據壟斷:掌握全美 70% 以上演唱會消費數據,用以預測市場需求並排擠競爭對手。
此模式導致票務手續費暴增(2005年平均9美元→2024年達45美元),且消費者需額外支付「動態定價」(Dynamic Pricing)溢價,例如泰勒絲《The Eras Tour》部分票價被哄抬至萬元美金。
亞洲市場的雙面刃效應
Live Nation 近年大舉布局亞洲,雖帶來國際級演出,卻也引發文化殖民化爭議。根據《Billboard》2024年報告,其在亞太區市佔率已達58%,遠超美國本土的45%。
文化多樣性危機
Live Nation的「國際藝人優先政策」正改變亞洲音樂市場結構:
- 語言霸權:2023 年亞洲巡演的英語藝人佔比達 72%,較 2019 年增加 23%,壓縮本土語種演出機會。
- 審查爭議:多國樂迷指控其刪改藝人歌單。
- 票價泡沫化:Blackpink 台北場均價達新台幣 8,500元,較 2019 年巡演暴漲 210%,超越當地平均月薪的1/6。
各國監管反制行動
- 日本公正取引委員會:2024 年 1 月對 Live Nation 日本分部展開「獨占禁止法」調查,重點審查其與 AEG 的場館分配協議。
- 韓國公平交易委員會:擬立法要求國際主辦商至少保留 30% 票源給本土票務平台。
- 歐盟:針對其收購英國場館巨頭 MCD Productions 展開反壟斷審查,恐開出全球營收 10% 的罰款。
產業與文化的未來拉鋸戰
Live Nation 的壟斷爭議本質是全球化vs.在地化的角力。儘管其亞洲區總裁 David Jones 宣稱「帶來世界級娛樂體驗」,但首爾大學文化研究教授金哲民指出:「當單一企業掌握藝人、場館、票務三大命脈,等於壟斷了『文化話語權』,最終將導致音樂淪為資本的形狀。」
隨著美國司法訴訟進入證據開示階段,全球音樂產業正密切關注:這場「演唱會帝國」的攻防戰,將如何重塑 21 世紀的文化地景?
壟斷如何扭曲文化生產鏈
- 藝人自主性侵蝕
Live Nation的「360度合約」要求藝人綁定巡演、周邊商品與數位發行,獨立創作人如日本樂團 King Gnu 即曾公開批評此模式「迫使音樂為資本服務」。 - 在地文化斷層
其國際巡演標準化流程(從舞台設計到曲目編排)壓縮本土特色,例如台灣場次漸少見台語安可曲,改以全球統一的英語熱門歌單取代。 - 票務黑市共生結構
《彭博社》追蹤發現,Ticketmaster 的「官方轉售平台」Handshake Tickets,實質與黃牛集團共享15-20%分潤,形成壟斷下的灰色經濟鏈。
這場法律戰的勝負,將決定未來世代能否在Live Nation的「文化巨塔」外,保有另一種音樂想像的可能。